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佳文网https://www.anhui365.net/在这里通过智能匹配不同的作文、美文、语文、实用文、诗文、文学、公文、体裁作文、知道等详情内容推荐给用户。
题记
流年似水,时光如梭。屈指数来,我离开北京钢校已经17年了。17年来,不论是在求职屡屡碰壁,孤寂、无助的涉世之初,还是在事业小有所成、心有所依的今天,始终割舍不了的就是那份浓浓的思校之情。不止一次梦想着又踏上了母校那片曾经洒满青春记忆的热土,又回到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家。教学主楼教室、三叉楼宿舍、西操场,还有严父慈母般的老师,情同手足的同学一切是那样的真实、清晰,却又那样的遥远。十几年来,我也曾经几次到北京出差,总想着到母校转转,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坐在开往家乡方向的火车上,望着车窗外渐行渐远直至模糊的北京城,我黯然神伤,难道此生就真的没有回母校寻梦的机会了?
悄无声息中,喜讯接踵而至。三个月前的一天,我接到北京的吴凡同学给我打来的电话,她说5月17日母校将举行93级同学会,问我能否参加。如此难得的机会岂能错过?尽管我无法预料5月17日是否有空,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几天后,我又接到同城王凯华同学打来的电话,得知517同学会外拍小组即将来济宁取景拍片,我们笑言一定要当好东道主。幸福的涟漪在我的心里荡漾开去。
3月22日一大早,从济宁各地风尘仆仆赶来的近10位钢校93级毕业生齐聚济宁太白湖景区,静候外拍小组同学的到来。十时许,当头戴太阳帽、同学会大导演金娜同学以及同学会策划人徐学军从轿车里走下来时,我们相互拥抱、握手。谁也没有想到,17年后,我们这些从钢校走出来的学子竟然在千里之外的济宁相聚。一遍又一遍地翻着当年在学校拍摄的老照片,在镜头里尽情地诉说着对母校的牵挂和对同学的思念作为同学会的前奏曲竟然这般美妙,对于即将到来的重头戏517同学会,我更是充满期待。
从那天起,我竟然像小孩天天盼着过年一样盼望着5月17日的到来。现实有时就是那样的无奈。刚刚步入5月,单位产品订单满天飞,员工不得不白天晚上连轴转,就连行管人员都下放到车间帮忙去了,更不用说请假了。办公桌上的日历一页接着一页被无情地撕掉,我的心沉了又沉。期盼了多年的回家梦难道就这样灰飞烟灭?我心有不甘。5月14日,我硬着头皮向总经理请假,万万没想到他竟然十分爽快地同意了。笼罩在心头多日的阴霾一扫而光。窗外,阳光灿烂。时至今日,总经理的话依然在我耳边回荡: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错过了,或许就没有下次了,我实在是不忍心拒绝你。
5月16日上午11时,我们5人搭乘专用豪华中巴车开始了圆梦之旅。汽车在高速路上风驰电掣,我们的心却早就飞到了母校。当时,最忙的要数手机了。赵慧娟刚刚发来短信,问我们什么时候到京,要为我们接风洗尘。杨万玉又打来电话,今天晚上咱班同学在学校附近小聚,一定要参加。没想到,我们竟然成了抢手货。陈延新更是通过手机视频向北京的同学一一介绍我们的情况,看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只好先睹为快。
5月17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17年前在此求学的100多名钢校93级毕业生和部分老师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寻梦。17年了,北京城日新月异,学校也不甘落后,一排排高楼大厦见缝插针地拔地而起,原来略显空旷的校园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我们搜索所有的记忆,希望能还原校园原来的模样。这不是小卖部的地方吗?怎么成了篮球场?这不是当年国庆节观看烟花的东操场吗?怎么竖起了高楼?那不是当年军训投弹的地方吗?咦!三叉楼宿舍不是当年学校最高的建筑吗?怎么成了小不点。大家叽叽喳喳、议论纷纷。为学校的巨变感到自豪。
当然,改变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最让人感动的是两位大腕级人物也前来捧场。他们分别是是77岁高龄的赵校长和年长一岁、德高望重的周老师。岁月催人老,但赵校长依然风度翩翩不减当年,巧合的是他是在为我们93级所有毕业生毕业证盖完刻有他的大名的印章后光荣退休的。据说,周老师为了参加这次同学会,更是不顾身体的劳累,特地乘坐飞机从广西赶来。可见这次同学会在他们的生命中是何等的重要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李文瑞老师却没有等到这一天,他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由于李老师是教舞蹈的,平时不爱动的我很少与他有过交集。但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记得在一次学生党员发展大会上,李老师特地给我们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说,真羡慕你们这么小年纪就入了党,他希望我们好好学习,报销社会。在当时,好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奇葩。胖胖的身材,很难想象他是一名舞者,粗粗的大腿却总爱穿着极不搭配的紧身裤。实际上,他是一个严格、称职、令人敬重的老师。他编排的舞蹈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并且他还十分热心。据说,从学校退休后,他依然发挥余热,免费教社区的老年人跳舞,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他还倾其所有,资助数十个山区的孩子上学。如此高的境界,又有谁能比及?还好,退休后,他在社区入了党,了却了他多年的夙愿。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任课老师早就离开了学校改行干了别的职业,但在新的行业同样干得有声有色。老师英雄,学生好汉。当年懵懂的少年,如今即将步入中年,即将迎来他们一生中最辉煌的黄金时代。经过17年的历练和打拼,他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的自主创业,成果喜人;有的步入教育行业,成了受人尊重的教师;有的成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有的成为企业的部门经理、技术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切要感谢母校的精心培养,他们在教给我们知识的同时,更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如果把当年刚刚踏出校园大门的我们比作略有瑕疵、可以雕琢的铁的话,经过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千锤百炼,如今我们已经成为晶莹剔透、铮铮筋骨的钢。
时过境迁,北京钢校已不复存在了,但首钢工学院的领导还记得我们。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力支持,我们才能找到家的感觉;正是由于他们的极力配合,我们的班会、联欢会、聚餐等活动才能搞得有声有色,我们的同学会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